附子,川烏草烏【通常配合使用】,細辛、生姜、桂枝、麻黃、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層次,相當于圓運動的最低點,對應于腎,少陰系統,骨頭內,深寒,陳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輸液導致急慢性腎功能問題,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緩和期的助陽散寒。生附子的鉆透力也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鉆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烏草烏擅長于筋骨關節層面,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烏草烏效果最好;川烏草烏是特種大隊的話,細辛就相當于特種小分隊,骨節隙縫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陳寒的屏障,打開通道效果非常好。細辛單獨力量不夠強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烏草烏來發揮功效。 生姜就是基層部隊,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礎部隊,所有作戰都是在基層部隊的基礎上發揮功效?;鶎硬筷牭奶匦跃褪橇看?,無所不至,無處不有。所有溫陽藥在加上相對最大量的生姜基礎上,功效都能發揮到最佳狀態。附子無姜不熱,就是說附子的熱性相當于大將軍,氣勢強大,但是必須有兵力配合調用,才可以顯示出來,光頭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將軍駕到,前面還需要有小兵開路,走起來就順暢了。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會有劇烈排病反應的緣故?;鹕窭碚撏茝V最大問題就是排病反應的劇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了,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間。麻黃作用面在皮膚。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膚痛用麻黃【解表】。 柴胡是由內臟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藥可以理解為走外圍,柴胡可以理解為走內路。更準確的說,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藥的部位是根部為主,連帶手指長的細枝。枝上行,根下潛。所以,柴胡的特性,說升或者說降都不太合適,說調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適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內。也應該理解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藥,大多都可以這樣定性。厥陰肝木少陽膽木的特征就是寒熱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藥略談: 龍骨、牡蠣、黃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論五味子】、杏仁、川貝、厚樸、枳實、大黃、芒硝。白芍。 龍骨、牡蠣沉重手感冰涼【生用。煅的收斂為主,降性減弱】,決定了性質就是下潛重鎮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過的狀態。 黃芩和石膏都是從上往下降的,但是黃芩類似于干冷,涼而干燥,石膏類似于濕冷,涼而帶潤。黃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內,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黃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較慢,但綿長。知母涼降之性次于石膏,潤性強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陽明,汁肉肥厚,可以歸屬于養陰物質基礎方,但因為其聚斂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氣類。質感清而不膩,收斂而又不會過于滋膩,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斂之性強,但是本性溫,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斂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類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斂而不降,就像網一樣把木氣金氣束縛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內為宜,組合比例中從屬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潤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氣。杏仁帶有油脂,潤降止咳,對比其它止咳藥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較溫和。川貝也降逆止咳,但是補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氣之性稍遜杏仁。貝母也有類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貝帶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強,性涼偏寒。川貝甘為主,潤肺之效更佳。性涼。 大家發現沒有?這些降氣之藥,多作用于肺。五臟中心肝脾腎皆升,唯有肺獨降【嚴格來說也還有升,宣發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體現為降為主】,對應六經為陽明燥金,陽明病里提綱證就是白虎湯證,君藥石膏。所以,如果一個人肺有問題,氣的下降就出現很大問題。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難辦,因為你連降氣的工具手段都沒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終多加生脈飲【黨參、麥冬、五味子】幫助下降。 在前面講的補津液的藥,其實也是下降的藥,但它們是以本身體質沉重之性來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歸入補充津液的基礎方更合適,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過組合,入生脈飲,下降的功效還是不錯的,輕微的氣不降,用生脈飲就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嚴重的氣不降,就必須搭配降氣的藥了。黃芩和石膏兩味藥基本就足夠了,在量上作調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氣,只要降氣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貝。 讓肺氣宣的,讓肺氣不降的,就是肝氣,左路上升的最主要的氣。根于腎水上達于肺金,溝通上下的作用。作用于肝的就有升藥也有降藥。前面生姜升肝氣,這里厚樸、枳實就是降氣作用。降就有重著之性,所以,厚樸為厚厚的一層樹皮,枳實為沉重的果實切片。厚樸偏作用于心胸口上段,枳實偏于腹腔一段。通常同時搭配使用。 大黃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過,相對而言,大黃泄無形之氣,芒硝泄有形之實。所以,大黃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礦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藥汁攪拌沖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墜之性迅速下達腸腑之間,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臟之病就所顧不及。腸腑之間有任何淤血痰濁,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藥所難以比及的。但是,這個時代,肥脂厚膩吃多了,枯燥硬結之病機,還能有幾個?慢性病陰虛之體【污濁易于留滯】,窮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軟堅之性,我理解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滲透之故。體會不多。當年的“神醫”胡萬林就是靠大劑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F在沒有多少陽明腑實【便質堅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萬林來到今天也成就不了當年的風云氣勢。 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的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氣湯。 白芍是和川芎剛好相反相應的一味藥。它們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發散,白芍收斂內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軟化分解之性。 別論:陳皮。干姜。炙甘草。 陳皮氣清芳香【特別是正宗的新化陳皮】,清氣上行,頭腦精神為之一振。但是服用后放屁多多,就說明下通腑氣的作用也很強。所以,我將陳皮定義為調升降之藥,不在純升或者純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間,還有一個軸心,那個軸心也在轉,只不過位置不變,定在那里轉,相當于自轉。外圈的升降相當于公轉。上與下,左與右,里與外,前與后的氣交流都要通過這個軸心來轉。軸心自己只是一個傳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發力,只需要保證通道通暢即可。通暢用門戶來形容就叫開,開的力量來自于熱,寒涼則合。所以,只需要保證夠熱就可以。干姜就是起這個作用的。生姜嫩,牛氣沖天,老了就圓滑了,銳氣收藏起來,不走動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維持在脾胃中焦這個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為了讓這個力量緩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來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塊,把火的熱量藏起來持久保溫。生甘草收藏補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涼,降氣清火。 干姜就像熱湯,炙甘草就像湯面上的油,陳皮就像放在湯中的那一撮蔥花。整個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熱,又能持久,還不油膩。 別論: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斂上半部從上往下收【斂肺,用于虛咳多汗】,山茱萸收斂下半部【斂腎,用于尿頻多尿】從上往下聚。剛好相對稱,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氣向脾胃收斂【斂脾胃,用于腹脹】。這三味藥就像三個金鐘罩,護住了一氣在規定范圍內周流不息。收太緊就會影響氣的運轉,所以一般作為輔助藥,用量比例較低。 特殊藥組:附子+石膏 附子+大黃 寒熱不調升降不周的病機,嚴重時會表現為:上半身如處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窯,或者相反?;蛘弑憩F為左右的區別。這時候就可以加大圓運動的周轉力度,用大熱大寒之藥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積嚴重,幾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黃。加石膏是調氣,加大黃是通過泄有形垃圾調無形之氣。因為這組藥的強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熱調平,上下左右寒熱平均了,排出污穢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這對組藥。 每個人對藥物的體會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樣,但具體細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僅僅是大家可以借鑒的一個說法而已,僅供參考。 氣升不及的病,表現為“寒”和“功能不足”,則用升藥; 氣降不及的病,表現為“熱”和“功能太過”,則用降藥。 在判斷好疾病的性質之后,再考慮物質基礎問題【能量和垃圾】,相應的選擇藥物,一個處方就出來了。上文所列的藥物只是一小部分,不過,就已經足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藥物,只不過是細節的再精確而已,大同小異,大方向脫不了這個圈圈。 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決自身的問題。稍有一點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覺到,這時用藥,因為病輕,會很容易就見效!小病自己解決,大病找醫生,這是多么好的意境??! 具體用藥時間,根據天道即可:春夏氣升,秋冬氣降;白天氣升,下午晚上氣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藥法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助陽發散,升發助陽之藥白天服用;秋冬助陽收斂,下降斂陽之藥晚上服用。養陰的意思,是幫助陽氣的收藏。 影響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變;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環境的改變,非藥力范圍【屬于風水范疇】,但是其中的寒熱是可以調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調或者采取防護措施,冬天不要開太高的暖氣,10~15度為宜。以及避風。這些是養生問題。所以,真正影響我們自身變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動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藥的時機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變,相對“人”就是二比一的優勢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陽晚養陰,就足以應對絕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體的變化再多再大,最終要回歸到天道來——多重的病,你還是得向著白天醒,晚上睡這個規律靠攏。所以,即使不能精細辨證人體的諸多變化而調整用藥【有時候晚上得用升發的藥,白天得用收斂的藥】,也無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規律來就是。 《萬病至簡論》《萬病至簡論》談的是原則性問題,下面這篇文章在理法方論上詳細闡述。 導致疾病的原理有兩方面:1 有形物質基礎 2 無形功能【氣】的運轉 一:物質基礎 2 清洗垃圾的水 二:無形功能的運轉——也就是氣的運轉 2 降 升左路的藥略談: 降右路的藥略談: 別論:陳皮。干姜。炙甘草。 別論: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以下用案例來演繹上文的思想——論牛皮癬 中藥在古代與現代的分類法 我國的中藥品種繁多,來源復雜,為了便于中醫藥的研究、運用,古代和現代的醫藥學家們采用了多種分類法。古代分類法 自然屬性分類法:以藥物的來源和性質為依據。古代本草學大多采用此法。早在《周禮》中已有草、木、蟲、石、谷的記載,為后世本草學的分類提供了一種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屬性分類法,將730種藥物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分為七類,每類再分為上中下三品,這是中藥分類法的一大進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等書籍中的中藥分類法均與其大同小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后,自然屬性分類法較以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且分類科學詳細明白,在當時是最完備的分類系統,對后世本草學分類影響頗大,沿傳至今。 功能分類法: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首先采用的中藥分類法。該書中的藥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補虛養命,中品補虛治病,下品功專祛病,為中藥按功能分類開拓了思路。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按藥物的功用提出了十劑分類法,使該分類法有了較大發展,并對方劑的分類具有重大影響。后經元代、明代醫藥學家不斷增補,至清代黃宮繡的《本草求真》,功能分類法已比較完善。書中將藥分為補劑、收劑、散劑、瀉劑、血劑、雜劑、食物等7類。各類再進行細分,如補劑又分平補、溫補、補火、滋水等系列小類,系統明晰,合理排列,便于應用,進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類的方法。 臟腑經絡分類法:以藥物歸屬于哪一臟腑、經絡為主進行分類,其目的是為了便于臨床用藥,達到有的放矢。如《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是按肝、心、脾、肺、腎、命門、三焦、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十二臟腑將藥物進行分類,以便于臨床用藥。 現代分類法 自然分類法:根據藥材的原植物或原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采用分類學的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方法。這種方法便于研究藥材的品種來源、進化順序以及親緣關系,有利于中藥材的分類鑒別和資源研究,有助于同科屬中研究和尋找具有類似化學成分的新藥研究等。。 藥用部分分類法:根據中藥材入藥部分,分為根類、根莖類、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種子類、全草類,以及樹脂類、菌藻類、動物類、礦物類等。這種分類法便于掌握藥材的形態特征,有利于同類藥物的比較,便于藥材的經營與管理。 化學成分分類法:此法是按照中藥材所含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結構和性質進行分類。如《中草藥化學成分》分為氨基酸類、脂類、糖類、酚類,醌類、內酯類、香豆精類、異香豆精類、色原酮衍生物類、木脂素類、強心苷類、皂苷類、萜類、生物堿類等。這種分類法便于研究中藥材化學成分與藥效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中藥材理化鑒定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功效分類法:此法的優點是便于掌握同一類藥物在藥性、功效、主治病證、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個性,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它是現代中藥學普遍采用的分類方法。一般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熄風藥、開竅藥、補益藥、收澀藥、涌吐藥、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拔毒化腐生肌藥等。 中藥名稱首字筆畫排列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中華藥?!罚ㄏ聝裕?、《中藥大辭典》等都是采用該分類法。其優點是將中藥歸入筆畫索引表中,以便于快速查閱等。 天下第一痛,經方根治并不難! 蝸居于鄉下小鎮,清貧而淡定地低吟,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樓房里十分簡陋,也特別簡單,這里是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思考中醫的地方,孤獨地堅持著自己的習作。讀書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當一名好郎中,也是個人的小小選擇而已。 入了仲景門徑可喜。離群索居的“草根中醫”,于華筵歌欄,衣香鬢影之外的小屋里,沒有任何多余的交際。這個雖說是沒有功利心,沒有帶著攀附目的去交際,應酬。但再不濟,也要有生活的樂子,也要有專注的東西,讓自己堅持而感到幸福的東西。于是慢慢的也儼然“坐堂”起來,竟然也能治起疑難病來,幫病人家解決一些難題。當機會到來時,我一定抓住,逢巧遇到類似的天下第一痛的患者。 15年8月某日。男45歲,本地人,自訴得的是西醫說的三叉神經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先是請西醫治療很久沒效,后來又找中醫治療也沒效。經過朋友推薦,專程來到我這家中醫診所,乞治。 主訴:三叉神經痛好幾年了,整個右半邊臉頰及牙疼痛,逐漸加重半年。 我問:說一說到底怎么個疼法?他說只是一邊臉疼,右邊臉,另一邊不疼。現右半邊臉頰,耳根牙根腫痛牽扯吃飯張口費力,能可忍,但上午輕下午疼痛加重。且說,睡眠也不是很好,總愿意醒了又睡。又及,前段時間齒搖松動,齦縫出血己久,疼得沒法看過牙醫沒有效果,牙醫說不是牙不好引起的,牙也不敢拔。總是不時的發作,很是苦惱! 刻診:望體態矮胖,膚色偏黑。痛起來頭耳牙都痛,上、下牙痛,牙齦紅腫痛且發熱。無汗惡寒怕冷,身無力,喜睡眠。臉上難受肌肉僵硬,眼眶脹,項背拘緊,時耳鳴耳聾,夜臥不寧。大便可,小便頻數,有尿急感,舌淡見齒痕,苔黃膩,脈沉略弱。 你得的這個???天下第一痛。西醫對于頑固性三叉神經痛,常規的止痛劑止住一會,但療效一般,遠期療效也不穩定。細想我會不會治這三叉神經痛啊,以前沒有遇到過?病人來找我,對于患者來說肯定是要尋求起效快,就是先止住痛。 中醫治病,首先從四診掌握患者的臨床癥狀著手,然后運用辨證醫理,辨清此是什么???性屬如何?我說,你現在的病關鍵問題還是表不解,一個是太陽傷寒表證,一個是少陰虛寒但欲寐,第三個是有陽明里熱參與,痛點也基本在陽明經。患者好奇問:這又是什么???答:你這個病起初也是受寒感冒,久而久之寒邪不去,引起神經傳導功能受到影響。就醫多處,鮮效之后,邪愈深入對神經造成一定的壓迫或刺激,故而疼痛難忍或劇烈掣痛。纏綿難愈的發展起來,夜間掣痛失眠,不能睡安穩覺,據書中描述象電擊似的,真是痛不欲生!患者急忙補充道:我就是怕這個?才來的。按剛才所說,幾年前下大雪,在不知不覺中受了風寒,得了這個病吧。哦,原來如此!無論治西醫什么病,既然是受風寒所得?有風寒就先解表,表一解病自然就會好了,用溫陽散寒發汗法,往往立竿見影。故感放言:我用溫陽散寒發汗的辦法,短期內即可治愈。 治三叉神經痛也是從方證入手。果斷遵從六經病“病、脈、證、治”辨證論治原則,此病有三組癥狀:1)惡寒頭痛、頸項肩背拘緊不舒,臉牙強痛?!秱摗返?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2)少陰病,但欲寐,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紅腫痛且發熱,夜臥不寧,屬陽明本證,葛根湯亦主之。加藥連翹、生石膏類足矣。結合四診確定表里同病,辨證屬太陽陽明少陰合病,以此切入治療。葛根湯為解陽明經脈拘急疼痛專方,從藥癥分析,在此基礎上加川芎,對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確是十分符合。少陰病,溫陽散寒開通關節,麻黃附子細辛湯最為合拍的。當務之急,合而為治,關鍵要讓病人相信我,中藥有特效。隨手處方:柴葛根60 生麻黃20 桂枝尖20 生白芍20 生甘草20 鮮生姜20 烏大棗12個 生附子20 遼細辛20 川芎30 連翹40 3付水煎服,日3次。我意研究簡單的傷寒,也非為逞強作勢,了知方證病機,亦要安全第一,以觀后效。再者,我處中藥品質也許是夠了,但光品質好也不行,劑量問題關乎療效,遂處原方劑量。經方劑量該用多少而不用,還算作是蒼生大醫嗎?我隨手又說:看藥不多,含的劑量可不少,高效是必須的。但注意本方有興奮提神作用,服中藥期間出現口唇舌麻、身躁熱、頭暈竄醉的現象 但持續時間不長,也說明藥已中病,趨于好轉,你盡放寬心。一切聽您的,我會做一個好患者,揮手而去。彈指一揮間?;颊咚幒髞碓V,服藥后療效是不錯的,也感到很滿意。言服完1劑身發熱微出汗,主要癥狀顯著減輕了,3劑服完,病去大半。當時還出現了微煩,全身周身麻竄?我說:這是麻黃附子細辛的藥力作用,達到這個效果,這個療效是最好的?;颊咦郧罄^續服3劑,以圖根治吧。當時,我的回答是:對許多長期難愈的疑難病,有的是腎氣已虛,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根治。處方:柴葛根60 生麻黃30 桂枝尖20 生白芍20 生甘草20 鮮生姜20 烏大棗12個 生附子30 遼細辛30 川芎30 連翹40 3付水煎服,日3次。你這次得病一定會根治的!再斗膽問一句:治病,中醫西醫到底誰快???說吃中藥管用?還是打針管用?他沒說,也許心里這么想。因為此后,患者到處宣揚我收費低廉,中藥效果又好。近日其介紹一親戚求診。間問病愈否?患者挺果斷干脆地說,好好地了,言之鑿鑿。 踏上了真正的中醫正途,開始體會到經方效用的奇妙,中醫的真正樂趣。說句實話,確用之多能收“一劑知,二劑已”之效。西醫覺得很難治的病,中醫不過小菜一碟,只要用心根本不難!這也是我的專長,在臨床上也取得了實效驗證,這也不是開玩笑,實際臨床并不鮮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