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互聯網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范。 隨著諸如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這樣的社交網絡不斷占據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心理學專家瑪麗博士在她的新書《網絡效應》中探討了互聯網如何塑造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建立新關系的能力,以及我們愿意和這個世界分享多少。 互聯網正在塑造人類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范 01 網絡嬰兒你有多少次看到嬰兒抱著智能手機坐在嬰兒車里?或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被放在餐廳的嬰兒椅上瘋狂地刷著iPad? 這些網絡嬰兒顯然被他們的虛擬奶嘴吸引住了——但是,是否有人會停下來認真想一想,科技對成長發育中的嬰兒會有什么影響? 網絡嬰兒 對于18個月以下的幼兒,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他們有屏幕使用時間(視頻通話除外)。也就是說,寶寶們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在父母或保姆的手機上觀看有趣的卡通片,也不能在ipad上看迪士尼動畫電影。 有一種現代的觀點(或是誤解),認為小孩們需要時刻保持忙碌。與此同時,對神經科學的誤解使父母相信,對孩子的所有刺激都是良好的刺激。 他們錯誤地認為,年輕的大腦必須保持不斷的挑戰和積極的參與。這就好像父母擔心孩子們會厭倦現實生活,我想這其實意味著沒有屏幕的生活。 幼兒們的行為正在發生變化。英國老師報告稱,一些與學齡前兒童普遍使用平板電腦有關的問題在逐步升級,這些問題包括注意力分散,精細動作技能、靈活性、言語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延遲,以及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肥胖和疲倦…… 家長們應該收起電子設備,直到孩子的年齡足夠大為止。 02 網絡交友平均每個人能夠處理并維持穩定社會關系的社交聯系人或“普通朋友”的數量約為150,這被稱為鄧巴數(Dunbar's number)。 這個數字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一致的,是現代狩獵—采集社會的規模,是大多數軍事公司的規模,大多數工業部門的規模,大多數圣誕卡清單(至少在英國)的規模,以及大多數婚禮派對的規模。 任何超過鄧巴數字的東西都太復雜,以致于我們無法以最佳狀態對它們進行處理。 現在想象一下,一個孩子有Facebook和Instagram賬戶,還會刷Snapchat、WhatsApp和Twitter,再加上所有的手機、電郵和短信聯系方式。也就是說,一個在網上活躍、對社交媒體感興趣的孩子,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聯系人。 要注意,我們這里說的不是一群親密的伙伴,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并不是朋友。
他們既不是真正地了解你,也不是真正地關心你,他們只是你的在線聯系人,他們的身份、年齡和姓名可能都是假的。 根據鄧巴理論,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把大部分社交時間都花在這樣的“朋友”身上,他們可能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現實世界經驗來處理任何規模的社交團體,尤其是大規模的社交團體,甚至使他們更難以應對現實世界中的人群。 換句話說,花更多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只會降低孩子們的社交能力,而不是增加。因此在社交媒體中長大的一代,“社恐”如此之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自拍和我在科技時代,身份的日益發展似乎是通過一個不同的自我實現的,一個不那么有形的自我,一個由數字創造的自我。 讓我們稱之為“網絡自我”,也可以說是你在數字環境中的身份。這是理想的自我,你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它是一個潛在的新的你,現在在一個新的環境(網絡空間)中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忙于虛擬自我的組裝、創造和實驗。 自拍照是一種被高度操縱的人工產物 隨著技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因素,網絡自我就是與他人互動,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并有望成為超級流量,或一夜爆紅的名人。 自拍照是網絡自我的第一線,是一種被策劃創造且被高度操縱的人工產物,用于供公眾消費。 從行為角度來說,我們該如何解釋許多自拍對象臉上千篇一律的那種奇怪、空洞而無誤的表情呢? 眼睛看向鏡頭,心卻在別處。 虛擬的窺視鏡可能會與社會脫離。但除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拍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自拍照需要反饋。 網絡心理學家可能會說,這就是自拍的全部意義所在。自拍其實就是在問觀眾一個問題:喜歡這樣的我么? 04 隱私悖論隱私悖論最早是由蘇珊·B·巴恩斯(Susan B. Barnes)教授提出的,用來說明青少年上網時對隱私的漠不關心。 這是一個有趣的轉變,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很多青少年都有自我意識,傾向于尋求保護隱私。但在網上,另一件事發生了——他們的行為改變了。即使是那些熟知危險,讀過身份盜竊、性勒索、網絡欺凌、網絡犯罪以及更糟的故事的青少年,也繼續分享自己的隱私,好像沒有任何風險一樣。 2005年,一項對4000名學生Facebook賬戶的研究發現,只有一小部分人改變了默認的隱私設置。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現在幾乎有55%的青少年調整了他們的Facebook設置,以限制完全陌生的人瀏覽他們的內容。盡管這表明人們對隱私變得更加關注,但這個數字仍然太低。 可能原因是青少年根本不在乎。為什么?對于嬰兒潮一代來說,隱私意味著一件事;對于千禧一代而言,這是另一回事;對于當今的青少年來說,這又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件事。 因此,當我們談論互聯網上的“隱私”問題時,如果我們談論的是同一件事會有所幫助,但事實并非如此。 但僅僅因為青少年不像他們父母那樣關心隱私,也不關心誰知道他們的年齡、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或購物習慣,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會注意誰在瀏覽他們的帖子和照片。 青少年會根據他們想要打動的觀眾群體,積極地調整他們在網上展示的內容。每樣東西都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調整的——看起來更酷更辣。 05 網絡選擇近年來,沒有什么能比約會應用程序Tinder的成功更能證明外表的力量了。對于年輕人來說,Tinder將兩個最重要的擇偶因素——親近度和吸引力——快速而出色地結合在一起。 在Tinder上,你可以調整設置,得以在近距離內找到適合你的潛在對象?;谀愕奈恢?,符合你理想型的照片將會被展現。如果你對你看到的某張照片感興趣,你可以通過向右滑動來了解更多。 在Tinder上向右滑動以了解匹配人更多相關信息 Tinder聲稱已經創造了90億次匹配,超過地球上的人口總數,這表明要么是全世界都在使用這個約會應用,要么就是有些人非常非?;钴S。統計數據令人印象深刻:196個國家,每天14億次滑動,每天2600萬次匹配。 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向右滑動以獲得認可的過程,以及得知自己的照片被別人向右滑動的過程,被稱為“上癮”,甚至是神經層面上的一種獎勵。 我們是否正在邁向這樣一個時代:以技術為中介的關系是短暫的,且持續時間只有向右滑動一次那么長? 如果這種行為真的是年輕人覺得值得的,那可能是因為他們喜歡這種行為,而不是真的找到伴侶或愛情。 一些調查顯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無論是浪漫的還是其他的,都在穩步減少。我們可能正從自然選擇走向網絡選擇。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勾搭小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