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
“募”,有聚集、匯合之意。
六臟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肺經募穴是:中府、心包經募穴是:膻中
肝經募穴是期門、心經募穴是:巨厥
膽經募穴是日月、胃經募穴是:中脘
脾經募穴是章門、三焦經募穴是:石門
腎經募穴是京門、小腸經募穴是:關元
大腸經募穴是天樞、膀胱經募穴是:中極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于肺經的有本臟募中府;分布于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臟募京門;分布于肝經的有本臟募期門,脾臟募章門;分布于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脈,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 募穴,始見于《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峨y經?六十七難》有“五藏募在陰而俞在陽”的記載,但無具體穴名。至《脈經》才明確了期門、日月、巨闕、關元、章門、太倉(中脘)、中府、天樞、京門、中極等十個募穴的名稱和位置?!都滓摇酚盅a充了三焦募石門,后人又補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備。
《難經 ? 六十七難》說:“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說明六臟病證多取募穴治療。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腸病多取天樞,膀胱病多取中極等。
滑伯仁《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臟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與背俞穴有共同之處。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謂之“俞募配穴”。同時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診察病證,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